站内公告: 广大佛友在阅读净土网文章的过程中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

热搜:大德开示  临终关怀  经典轮疏  实修念佛

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来源:当代佛教发布时间:2016-11-28 10:15:40 点击次数: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成峰

  《普贤行愿品》简介

  《普贤行愿品》,它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由唐代般若法师翻译。本经的文字分长行、偈诵两部分。

  在本品开始,普贤菩萨告诉诸位菩萨与善财童子,想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那么,十大行愿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呢?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长行有十大段,说明这十种行愿的内容。每一行愿都以华严法界遍于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并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四法为比喻,说明无尽。最后,说明受持此经的殊胜功德。

  本品以十大行愿为核心,以证入华严法界为宗旨,以利益有情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

  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然是汉传佛教寺院的常课。十大行愿其实介绍的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内容。的确,在中国佛教界,长期以来,对于菩提心教法缺乏重视,造成很多弊端。重新认识发菩提心在修学佛法上的重要性,以及发心与自利利他的关系等,对于纠正以往的不足的确有着重要的作用。

  凡夫心是我们目前的特征

  我们必须知道,虚妄的凡夫心成就了凡夫的品质。毫不夸张的说,凡夫心是我们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的原动力,是造就我们无始以来流转六趣的根本因。

  观察一下我们的起心动念,经常生起的是什么念头?是在想财色名食睡,还是饶益有情?是为自己算计的次数多,还是替别人考虑的时候多?考量绝大部分人,答案是相同的,第一种想法占据了主导。

  因此,形式上看起来我们好象是在学佛,外表也很精进,然而,我们在心行上却没得到改善,在人格上也未获得升华。我们在心念中总是不断地为自己盘算着,乃至考虑与自己有关的利益。这样长期反复地熏习,生命简单到仅仅只是相同的重复,相同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早已习惯如此生活的我们,安乐在以自我为中心,以牢固的我执、法执为中心的怪圈里。每天用触对的六尘境界滋润自己的无明与贪爱,一刻也不曾中断停止。因此,当巨大的反作用力到来之时,即使我们有一百八十个不甘心、不愿意,那也只能是徒劳与惘然。这怨不了别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别人无法替代你去受报。

  学佛人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起了愿菩提心。刚一开始,在弘法、工作、学习等过程中,或许还能勤加守护、不令丧失。可是,一旦遇到境缘的诱惑,如果不用戒律的铠甲做防护,而自身的定力与智慧又不够,再加上没有善知识的摄受与同参道友的提醒,往昔的串习又会现前,常常会忘记当初发下的誓言乃至退失菩提心。这也是为何修道人多如牛毛,可是成就人却少之又少的原因。

  古德云:“不退初心,成佛有余。”又有:“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路边;学佛三年,拿佛卖钱。”原本得人身、遇佛法、修佛道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佛经中因而有“盲龟遇木”之喻。那么,我们何不珍惜暇满人生,把握一期生命,充分利用此生提升个体的生命品质,完善自我的道德缺陷,饶益一切有情,利乐广大众生。这样,才不至于白入佛门一场,也不会辜负善知识的辛勤教诲。

  相反地,如果正确的发心过程中却误入了凡夫心,不能不说是一椿令人扼腕痛惜的事情。不仅对不起成就我们的众生——父母亲朋、师长同学,也辜负了自己的本觉灵性。

  菩提所缘缘苦众生

  从利他中完成自利

  菩萨道修行,从初发心修行直到成佛,就好比树的生根,长出树干,发出枝叶,开花结果。经典上经常以树根与果实来比喻菩萨修行过程中自己和众生,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普贤行愿品》上说:“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树必须先有根,否则即不能生长。而菩萨修行由初发心到成佛,亦必须有根。大乘佛法的根是什么呢?以大悲心为因的大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的根本。修大乘行必须先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亦即是大悲心,若是缺乏了大悲心,则任何行为都是有漏之因、人天小果,与成佛远离。什么时候有菩提心、大悲心,即是菩萨;而大悲心一旦退失,即非菩萨。

  平常我们总以为根先长好了,树才开始生长。但是事实上,根与树的发展是均衡的。根扎得愈深,树也就长得愈高;树长得愈大,也就表示根长得愈广;根与树的生长是同时的。所以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也应同时的进行,并非是先把心发好然后再去行。所以菩萨道行得越大,菩提心也就越坚固。

  大乘佛法最关键之处在于,无论谈到空与智慧或者是慈悲,从不会把自己和众生分离起来。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两者完全相同;所以,大乘佛法讲到慈悲与智慧,更注重与众生的平等而无二无别,这也正是大、小乘法的具体差异。

  所以修学大乘佛法,首先必须了解的一点,就是我们想要解脱,个人的修持固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只顾自己。我们自己想要了生死得到解脱自在,众生亦复如是;如果看见一切众生在受苦,而自己的内心却解脱自在,这不是菩萨的行为。

  所以不可以弃舍众生,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自他不离,自他一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与慈悲,也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菩萨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