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广大佛友在阅读净土网文章的过程中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

热搜:大德开示  临终关怀  经典轮疏  实修念佛

当前位置:首页 - 祖师言教

日本净土宗的第十一代弟子志满和尚
来源:当代佛教发布时间:2006-12-02 03:00:40 点击次数:

        

凉州大云寺:中日友好的见证
 
 
被称为凉州八景之一的大云铜钟,悬挂于凉州大云寺内,是一件罕见的文物。每年逢农历正月十六日、五月端阳节等传统节日,凉州民间有撞钟避邪的风俗。每至日出时分,霞光照临,自西向东仰观大云晓钟,可见巨钟通体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此刻,若登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声闻数十里,发人深省。
深秋的凉州,天高云淡,记者参观了大云寺,并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聆听了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黎大祥对大云寺及其历史的悉心介绍。
 
凉州大云寺早期的历史与变迁
 
凉州大云寺位于武威市城东北隅,是凉州有史以来最早的佛教寺院。据《魏书·释老志》载:“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今洛阳、姑臧(今武威),临淄皆有阿育寺,盖称其遗迹焉。”这里讲到故臧的阿育寺,就是指凉州早期的大云寺。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即西夏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奉安舍利,报佛恩重,今武威郡塔(大云塔)即其数也。张轨称制(西凉)……天锡宫中,数多灵瑞,天锡异其事,时有人谓天锡曰,昔阿育王奉佛舍利起塔,遍世界中,今之宫乃塔之故基之一也,天锡遂舍其宫为寺,就其地建塔。”清康熙《重修白塔寺碑记》也载:“昔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甘州之万寿塔与凉州之姑洗塔属其二焉。”以上记载说明凉州大云寺塔为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宝塔之一。到前凉时,其宫殿修在了阿育王佛塔的遗址上,因此宫中屡屡现灵,前凉国王才舍宫复寺建塔。
又据唐景云二年《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云:“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寺,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遂改号为天赐庵。”碑文还记载:前凉宏藏寺“花楼院有七层木浮图,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规模宏大。清康熙《重修清应寺塔记》也载:“北斗宫之有姑洗塔,盖始于晋张重华舍宫内地建立寺塔。今此塔与大云寺并峙,镇塞水口而摩穹碍日,光耀非常,盖凉州一胜况也。”西夏时期,公元1038年10月元昊称帝建国,11月即仿宋南郊故事,亲自从首都兴庆府来到西凉府大云寺祀神拜佛,说明大云寺在西夏时期的重要地位。在乾顺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由皇帝、皇太后发愿,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大云寺寺庙及塔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第二年完工后,即立碑赞庆,将大云寺更名为护国寺,立碑铭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直到元代大云寺院及塔基本保持了西夏时期修复的状况,成为河西佛教文化的一大胜景。
 
大云晓钟及其铸造年代之谜
 
  大云铜钟由合金铸成,钟鼓腹,通高2.5米,径1.2米,重约6吨。钟体铸八耳,饰有图案三层十八格,第一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铛,上身袒露,下着长裙,手托果盘,足探祥云,飞舞翱翔。第二层饰天王鬼族,三天王形象武威,手执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铠甲,骑坐夜叉,旁立两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下饰十二野兽,姿态相近,看去迎面扑来。第三层两格饰龙,一格饰天王,其余磨损不全。
钟为佛教法器,佛教徒作法事时,敲击作召集僧众之用;也有“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以及“暮击则觉昏衡、疏冥味”的作用。故此大云寺铜钟,也叫“晓钟”或“暮钟”。
据黎大祥介绍,大云铜钟因钟体上没有铭文,故铸于何时众说纷纭。前凉说其主要依据是唐睿宗景云二年(710年),根据《凉州大云寺故刹功德碑》,大云寺是前凉时期的宏藏寺,钟即前凉之物。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康伯臣撰碑也载有“凉镇八景,大云晓钟其一也。相传自前凉王张氏,史乘失载,实据莫考”。
还有五代说,其根据是清乾隆《武威县志》:“钟楼,城东北隅,相传五代时铸。”《陇右金石录》记载:“此钟时代传闻各异,其形状甚古朴,所传闻以五代为最近,因附于此。”考古界多认为此钟为唐代所铸。著名考古学家向达1942年赴武威考察后,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西征小记》中说:“大云寺旁一钟楼,上悬大钟‘大云晓钟’,为昔日凉城八大景之一。钟青铜钏,一镌天王像,形极奇诡,而无铭文,旁有乾隆时康伯臣碑,谓之前凉时物,实者唐代时所铸成。”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1991年在武威考察后,写有《武威行·河西访古丛考之一》,其中说:“钟楼,城东北隅,(钟)相传五代时铸。从该钟形制上考察,可推断为唐制。”
 
明代日本沙门志满主持修复大云寺
 
大云寺不仅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名刹古寺,也是丝绸之路上国内外游客游览朝拜的重要圣地,曾引起国外僧人的高度重视。据明天启二年《增修大云寺碑记》记载,“凉州大云寺,记其巅末,有唐(景云二年《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宋(《西夏碑》)二碑,仿佛可考,元末兵燹以后,重为鼎新,爰复古碛,自皇明洪武十六年始,其募主则日本沙门志满也。”从此碑文可以看出,凉州大云寺在元代末年被战火毁破,从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年)开始由日本沙门志满主持并募捐重新修建,复原古碛。以后,明朝一代对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其塔高一百八十尺,“与清应寺塔双峰插天,称五凉一奇观云”。并与“正殿东西建廊房二十四楹,补移对面罗汉殿三楹,伽蓝殿三楹”。还金装了殿内的佛像壁画及所修殿宇,使大云寺岿然焕然,成为佛教活动的一大胜地。
大云寺西侧为清应寺,据明万历《敕赐清应禅寺碑记》载:其寺“旧有北斗宫遗址,相传始于至正时,兵火残燹,永乐间敕为清应禅寺。”这是清应寺名称的最早记载与来历,从这一记载看来,与大云寺一墙之隔的清应寺在明永乐之前,应该属于大云寺的一部分,元末寺院被战火烧毁,明初修复,“敕赐清应禅寺”,故名清应寺。碑文还记载:清应寺在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进行了大规模复原修葺。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亲家驻守凉州的甘肃总兵振武将军孙思克主持捐资,经数十年对清应寺塔院及塔进行了修葺,并对佛像金装。
武威市博物馆现保存的大量手抄藏文经巻及有关记载“金凉州”的手抄《藏文大藏经》,就原存放在清应寺的藏经阁,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发达。
1927年凉州发生大地震,大云寺和清应寺院基本被毁,唯有古钟楼岿然独存,1957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早在隋唐时期,中日双方就互派使臣、僧侣和商人,有的即长住不返,在中日友好、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最著名人士首推鉴真。
沙门志满是明代日本净土宗第十一代弟子,他为中日友好关系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师傅在临终前,把他叫到身前,郑重嘱咐说:“你要想寻求佛教真谛,必须不怕困难,不畏险险,亲自实践,不断探寻。”沙门志满遵照师傅的教训,立志寻求佛法真谛,渡海亲自来到中国,游历各地。在朝拜佛教胜地凉州大云寺时,看到寺院残破坍塌、颓垣断壁之惨景;并由于他了解凉州大云寺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立志重修此寺。他四处募化,多方筹资,历尽千辛万苦,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募化银两数万,重新动工修复了凉州大云寺。修复后的大云寺,规模宏大,面貌一新,香火不断,重新焕发了英姿,终于成就了这一功德。
1982年5-6月间,中国官方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唐招提寺鉴真和尚供养像供养处和新建成的“鉴真和尚陵”时,受到了森本孝顺长老的热情接待。森本说:“唐招提寺是日本现存唯一完全模仿中国寺庙模式的古建筑。当年鉴真和尚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5年时光。”森本还介绍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用12年时间为鉴真大师绘制的精美壁画。当时日本友人也向代表团提问了明代日本沙门志满主持修复凉州大云寺的情况,说:“中国有无史料记载,寺院保存情况如何?”访问团回国后,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原武威县志办终于在清代武威著名学者、史学家张澍先生《凉州府志备考·文艺志》中找到了记载,并将这段历史记载,由外交部交予了日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